请选择适合您的导航方式
扫码添加
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的高三复习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2024.07.03

2021年秋季学期,广西正式进入新课改的第一届,高中化学老师们的压力有对新高考的迷茫,如同五里雾中行,更有课时的缩减,教材的增加。教师如何在40分钟一节课的课堂结出“硕果”呢?我对自己的高三复习课堂教学模式从“授之以鱼”(知识的讲授)到“授之以渔”(理解知识摸清知识点间关联的规律和方法)的变革,让学生从“复习会了”到“会复习了”的转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化学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促进学生从化学学科知识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关键,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高度重视化学知识的结构化设计,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化对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因此,高考复习必须打破教辅、教材固有的编排体系,变化知识呈现的空间架构,加强对知识点的剪辑、重组和聚合,形成新的知识链接和图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角度,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化而生万物”,即通过物质的转化,可以实现无限可能。以物质的“转化”为中心,对化学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呈现,教会学生从“复习会了”到“会复习了”的转变,实现“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从基本概念出发,理解什么是氧化剂、还原剂?怎么判断物质有氧化性、还原性?物质怎么从氧化剂到还原产物、从还原剂到氧化产物的转化?逐步落实学生解决物质转化的“价态观”。关注学生从小组合作到展示、评价过程的情感变化,适时的提供实际问题:1、H+、Fe2+、NO3-能否共存?当学生判断“不能共存”时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价态观”思考不能共存的反应原理,教会学生运用化学学科语言规范输出:4H++3Fe2++NO3-=3Fe3++NO+2H2O。让学生体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同时建构解决真实问题的初步思路:一物质:从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或题中学科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转化:根据物质的“价态观”和“类别观”,结合反应条件,预测物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形态”转化;三守恒: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进行相应的配平。

此时鼓励班上的“甘同学”提出她昨日遇到的困惑:2、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强酸)的方程式怎么书写?是发生酸碱中和的“复分解反应”还是发生Fe3+与I-的“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Fe(OH)3+3H+=Fe3++3H2O不符合客观事实,忽略了Fe3+与I-也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打破固有的物质“类别观”思维,提高“价态观”的认识,丰富了分析问题的综合角度和意识,同时教会学生初步养成从“复习会了”到“会复习了”的转变。

作为教师,最希望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如龙般趁雷欲上九霄的学习劲头,这个时候就可以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去发挥了:小组合作查阅教材、考题、教辅资料,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本节课“物质转化的价态观”得到解决呢?小组之间的PK不知不觉就开始了:第一小组向第二小组提出“化学工艺流程题”中关于陌生物质方程式的书写,比如砷化镓在碱浸氧化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第二小组解答如下:从“碱浸”中可以获取到重要信息——反应物有GaAs、NaOH、H2O2,生成物有Na3AsO4;根据物质“价态观”可以推测H2O2→H2O,所以产物还有H2O,再根据物质“类别观”及已知信息可以推测GaAs在强碱条件下转化为NaGaO2;根据“守恒观”得到最终答案为:GaAs+4NaOH+4H2O2=Na3AsO4+6H2O+NaGaO2,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第二小组继续反向第一小组提出“实验大题”中制备陌生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书写,比如在冷水浴中将Cl2通入NaOH中制备NaClO的反应;加热条件下将Cl2通入KOH中制备KClO3的反应;第三小组向第四小组提出“电化学专题”中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第四小组又向第三小组提出“如何将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变为可能?”……同学们通过全力参与课堂,不断思考、深化,将一个个知识变成一个个问题,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评价,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应用”,使课堂变得活跃富有生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持续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与当堂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先教会学生“复习会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断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自媒体人罗振宇也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因此,教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笑又或者是一个微小的声音,我们也要关注到并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提出问题,那就是从“复习会了”到“会复习了”的迈步,相信学生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远胜于老师通过PPT播放出来的看似完美的“知识模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会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授之以鱼”,实现了“授之以渔”。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要认真思考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教给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加具有逻辑性的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探索的规律性,从“复习会了”到“会复习了”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